DDR爱好者之家 Design By 杰米

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还是圆形(客家围屋形状)

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,更突出其防御功能。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(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),围屋四角加建碉楼。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,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,墙体坚固且遍布枪炮眼口,外形森严冷峻,给人固若金汤的感觉。

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还是圆形(客家围屋形状)

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、江西以及粤东、粤北、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、香港等地,其内涵丰富,形式多姿多彩,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
客家地区的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,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、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特色。以下为常见的围屋种类:

方形围楼

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,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。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。

“闽西式方形土楼”,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,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,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,它对外封闭、对内敞开,庞大的外观,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。

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、蕉岭、大埔、丰顺有零星分布。

圆形围楼

圆形围楼犹如“天上掉下来的飞碟,地下冒出来的蘑菇”,真可谓鬼斧神工。这种环形的土楼,也有人称之为“寨”。

圆形的布局、高大宏伟的气势,堪称世界民居奇观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,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。

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,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一带,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。

半月形围楼

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、饶平等地。半月形围楼,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,高二层,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,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。

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,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,前面照例有禾坪、池塘。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,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。

椭圆形围楼

椭圆形的客家围楼,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、杨耀林先生调查,发现六座。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,与“闽西式”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,在外形上有所变化。

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、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,外形虽呈椭圆形(中山公祠为“螃蟹形”)。

但其用材、建筑结构与“闽西式”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,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。

八角形围楼

八角形围楼,是方形、圆形土楼的综合体,其建筑方法、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,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。

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,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、圆形土楼相比,并未有优越性,广东饶平有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八角形土楼。

四角楼及其他角楼

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,与“闽西式”方形土楼和赣南“土围子”有着渊源传承关系,更突出其防御功能。

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(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),围屋四角加建碉楼。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,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。

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,以三堂居多,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,四角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,即二至三层的碉楼,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。

正面三门,中间(堂屋)为大门,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,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,照例有禾坪、前护墙、半月形池塘。禾坪两头建出入“转斗门”。

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,形成大空间,四周杠屋环列,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,如兴宁岗背“躲世围”,当地传说,每逢战乱或闹匪,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。

堂横式围屋

堂横式围屋,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(厅)或三堂,最多者达五堂,两侧加横屋。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“府第式”,福建称为“五凤楼”。

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,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、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,因此分布地域广、数量多。

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,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: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、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,即厅堂、天井、天街、禾坪、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,既完整,又实用。

杠式围楼

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,因其纵向排列,山花朝前,故称杠式围楼,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。

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,多至八杠。在杠式围楼中,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,显然夸大了“杠”,缩小了“堂”,抬高了“杠”的高度。但在平面布局上,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,而且必须正对大门。

城堡式围楼

城堡式围楼,外墙用“三合土”夯筑或青砖垒砌,是东江流域和深圳、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,是堂横式围屋、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,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。

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客家民居堂屋、横屋、禾坪、月池、转斗门的主要结构,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。

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,在后围中央增建“望楼”,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。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“走马楼”。

中西合璧式围楼

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,最早在清代末期,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。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,不忘故土,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,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。

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,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,局部稍作改动,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、直线形,横置如枕,当地人称“枕头屋”。

门窗、厅堂加之西式装修,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,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。

自由式围屋

所谓自由式,是指没有明显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。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,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,建造居住舒适、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。

香港客家围屋

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、杠式屋、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。其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、八乡、十八乡等以杠屋、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。

杠屋小型化,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。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,围成前院,开侧门出入。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。

所谓“凹字形排屋”,即以多单元“锁头屋”连结而成。

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(清康熙年间)的斗廊屋。

元朗阴华居、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,均建于清末,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。荃湾陈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栋屋,形式较为特别,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。

DDR爱好者之家 Design By 杰米
广告合作:本站广告合作请联系QQ:858582 申请时备注:广告合作(否则不回)
免责声明: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,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、后门、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!
DDR爱好者之家 Design By 杰米